高中歷史課本大翻修

有這麼嚴重嗎? @_@a

今天有一則新聞提到高中歷史課本大翻修,主要修改的是高中歷史第二冊的中國史部分。例如「國父」這個稱號消失、表示尊敬的空格也不見,武昌起義變成了武昌起事,日據時代變成日治時代,過去常用的「我國、本國、大陸」改成「中國」,黃花崗72烈士從原本的有圖片輔助變成一句話帶過等等。

以前笨蛋不懂事的時候覺得沒什麼差別,現在回頭來看這些名詞,則有不同的感觸。或許太吹毛求疵了,但歷史的東西畢竟不能亂寫,雖然說史書都是由勝者決定一切的。 XD

若將「中國史」以外國史的角度來看待,相對於本國史的「台灣史」在用詞與名稱上自然應該有所區隔。而「國父」一詞印象中是在對日戰爭(1937~1945)時期的產物,而對日戰爭則屬於「中國史」,因此「國父」應該只被侷限於「中國史」裡頭;同樣的戰爭如果以台灣史來看,應該是寫殖民國與中國的戰爭才是。因此,我覺得在教材中仍要使用「國父」一詞,寫成「中國的國父」應該是比較恰當的方式;如果只用「國父」兩個字,則會造成在「台灣建立的政權的國父」的誤導,而事實上台灣目前仍沒有國父存在。但如果是以「中華民國史」來看待「國父」一詞,則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似乎又與教材「中國史」相悖逆,畢竟「中華民國」不等於「中國」。

以同上述的方式來看,武昌起義改成武昌起事會是一個比較客觀、中性的用詞,而黃花崗72烈士也是一樣。「中國」一詞取代「我國、本國、大陸」更是不用說了,要不然講「中國史」又一直講「我國、本國」不是很奇怪嗎?講「大陸」又一點都不精確,究竟是歐亞大陸、美洲大陸、非洲赤色大陸、還是消失的亞特蘭提斯大陸?況且在英文中,使用"Mainland China"比單獨用"China"(不同時用Mainland)的頻率低太多了。(引用谷歌大神的結果,前者資料約1.5M筆資料,後者約有741M筆資料)

再來說說「日據時代」一詞,以前的課本都會以佔領、佔據等用詞來描述日本與台灣之間的關係,但事實上台灣是在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講難聽一點就是變成人家的領土,何來「佔據」、「佔領」呢?要幹醮就應該去找清朝政府啊。況且在當時日本政府除了統治手段之外,對台灣的治理態度與日本本土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台灣許多的重要建設都是在當時打好基礎。對照起來,老蔣在戰後硬把台灣收歸中國所有,更適合這樣的用詞吧。

整體來說,我覺得改成這樣比較中性客觀,讓閱讀的學生或一般人可以清楚瞭解「中國史」,不會在用詞上有所混淆,亦不會受到如過去教材裡頭太多主觀意識的影響,跟新聞所講的「去中國化」、「台獨」扯在一起倒是太牽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