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拔一條河


這部電影是從新加坡回台灣的飛機上看完的,原本以為是簡單的紀錄片,但看了才深深認同這是如同導演楊力州所自稱創作生涯中"最複雜"的作品。


對甲仙人來說,「看到橋,就快到家了!」

莫拉克風災不僅毀了半個甲仙區小林村,也沖毀了甲仙大橋這個重要聯外道路。災後的甲仙不僅要面對橋樑與學校重建,還有物資缺乏,以及災後心理創傷復原的問題。這部紀錄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拍...

由甲仙國小拔河隊開始,緊繃的拔河繩如同新的甲仙大橋,把當地居民緊緊綁在一起,重建了居民的自信、強韌地原地再站起來,重建了新的甲仙國小,重新種下農作物,重新回歸原本的生活。甲仙國小拔河隊的故事就像是一條細繩,串起了整個故事,風災、重建、新住民與土地。

我覺得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甲仙人、新住民、親子與土地/鄉土這四者的關連。在電影的最後段講到對土地/鄉土的認同,藉著拔河隊拿下冠軍的機會舉辦的同樂會,甲仙當地人可以參與認識拔河這個運動,瞭解拔河隊孩子們的辛苦;而一起下田工作,也可以讓非務農的當地人多親近甲仙這塊土地,與從事農業生產者的辛勞;導演跟當地人策劃幫新移民媽媽們拍婚紗以及舉辦辦桌比賽,讓新台灣之子可以有更多機會瞭解他們的母親,當地人更瞭解新移民,也讓新移民更瞭解台灣。

紀錄片對新住民媽媽的著墨比例相當地高,也是最為成功與感人的部分。台灣約有40萬的新住民,但是,在甲仙約有1/3的母親是新住民(如果沒記錯的話)。這些新住民母親當年過了甲仙大橋便開始了與故鄉不同的人生,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的當下比起一般台灣人到外地求學或許更加倍地思鄉。甲仙人看到了橋就代表家近了,而這些新住民媽媽就算跨過了甲仙大橋,離故鄉也還有千萬里路。雖然有少數新住民媽媽後來是拋棄這邊的家庭,但是大多都奉獻自己的心力讓這邊的家庭更加美滿。電影中有些新住民媽媽已經來到甲仙超過十五年,中文跟台語都講得嚇嚇叫,風災後他們也跟一般居民下田重新種起作物,一步步地重建經濟來源。混雜鄉愁、災後受創,這情緒還真是複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