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產區品酒會 – 白色才情‧紅色熱情

好吧,我用了張雨生的梗

R0018915

R0019017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身體健康

台灣葡萄酒與樹生酒莊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撤離台灣之前,日本人已經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中華民國政府也想藉此來賺一些錢,同時讓土壤相對較貧瘠的后里外埔一帶可以有農業產出,所以從民國42年開始,引進葡萄開始種植。民國46年起,公賣局開始跟葡萄農打契約來收購葡萄,並委託農會推廣。目前酒莊主人洪吉倍的祖父洪樹生在當年是擔任農會理事,也身體力行帶頭種植。每年葡萄農所收成的葡萄都送至台北酒廠(即後來的華山藝文特區,現今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釀酒,民國 66 後,釀酒的業務轉至南投酒廠(62年開始籌建試生產)。

民國85年,南投酒廠收購完與農民契約的最後一批葡萄之後,葡萄農與公賣局的合作正式劃下句點,當時有許多葡萄農便放棄葡萄種植,改種植食用葡萄或其他水果,但當時已經接手家中大業的洪吉倍因為不捨所以將葡萄藤繼續留下。但在民國91年廢止菸酒專賣制度前,這些原本種植釀酒葡萄的葡萄農私下釀酒就變成了只能做不能說的事情,如同台灣其他的果農私自釀酒一樣。

所幸,民國87年立法院開始審查菸酒管理法,讓民間釀酒合法化露出一線曙光。後來88年發生921大地震之後,政府為了改善受災農民的經濟情況,同時為民間釀酒產業鋪路,於是透過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之農業振興計畫專案補助,由行政院農委會農村酒莊輔導小組在各地選定補助對象,以各地農特產品釀酒為主,開始輔導成立農村酒莊,而樹生酒莊也是當初被選定的其中一個。雖然時至今日,被輔導成立的農村酒莊不完全都是以各地的農特產品來釀酒,但這都是後話。

民國90年,樹生酒莊的酒莊建築與設備初步完工,開始申請使用營運,但這過程也歷經波折,直至92年才通過使用執照,正式營運。而睜一眼閉一眼的政府也從95年開始嚴加取締沒有執照的私釀酒莊,但其實台灣對於葡萄酒的法規仍和國外有一段差距。比方說,台灣法規規定葡萄酒的酒標任何的更動都視為一款不同產品的標示,必須經過申請才能上市販售,這也意味著一段耗時的過程。所以除了早期生產的酒款有在酒標上標示年份之外,樹生酒莊目前的酒款都只有在背標上標示裝瓶日期。

特級紅酒

從背標上的裝瓶日期(2010/12/15)看來,應該是2010或2009年份。

葡萄的品種是黑后葡萄(Black Queen),為 1927 年在日本所研發出來的新品種,1937 年發表,為 Bailey 與 Golden Queen 混種而成,除了適合製酒之外也可以食用,在台灣主要種植在台中后里與外埔一帶,另外在彰化二林也有種植。

將黑后葡萄以正統葡萄酒釀法製作,並不像一般台灣的葡萄酒在發酵過程加入糖份。呈現略微偏淡的石榴石色澤,香氣並不是很濃烈,有著黑莓、梅子、綠茶,另有些微的生肉野味。入口帶著淡淡的甜度,並沒有太多的單寧,所以很容易入口,就這點上還是有些台灣葡萄酒的在地風格。口中有著梅子酸甜的味道,另外夾有一點點的青椒氣息。整體來說跟一般新舊世界的紅葡萄酒都不太一樣,有著台灣本土的「酸、甘、甜」的風格。

原本樹生酒莊還有生產一款「頂級紅酒」,名為「蒲桃(葡萄的古名)酒」。但因台灣法規規定酒類(蒸餾酒與葡萄酒)的甲醇含量必須在2000ppm(對乙醇)以下,而這款頂級紅酒無法達到這樣的標準,所以就無緣在市面上出現,或許需要再幾年的努力才有機會吧。(按:台灣法規對於除了葡萄之外的釀造酒類甲醇含量標準是 4000ppm)

冰釀甜酒

品種為金香葡萄(Golden Muscat)。此品種為1915年由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與紐約州農改場合作,將 Muscat Hamburg 與 Diamond 這兩個品種混種而得。

在製作這款酒之前,先把採收的葡萄冷凍再榨汁,以提高糖份與濃縮香氣。顏色呈現淡稻稈色。香氣有冬瓜糖、黃金糖、蜂蜜、鳳梨醬,還有淡淡的柑橘與類似芥末的植物味道。入口略甜,蘋果、桃子、黃金糖,酸度偏低。

舞月天

也是金香葡萄釀製,和前者不一樣的是,這款酒採用了波特酒(Port)的作法,在尚未完全發酵完成前,就加入烈酒來殺死酵母菌,以保留糖份。烈酒的部分是尚未進木桶的白蘭地,所以並沒有改變原本白酒的顏色。

中等偏淡金黃色。桃子、荔枝、西瓜香氣,還有淡淡的香菇、花生味道。口中亦出現荔枝香氣,淡淡的蜂蜜與核果味道,因為烈酒帶來的辛辣感則讓人聯想到黑胡椒與辣椒。

巴卡斯 Bacchus

以白蘭地作法製成,然後進木桶熟成。

中等偏淡的茶色。焦糖、蜂蜜、醃燻、烘烤核果類香氣。入口除了蜂蜜、烘烤核果、類似辣椒的辛辣感之外,還有很奇妙的人蔘與八角香味。

約旦 Zumot winery

葡萄酒源起高加索山區,然後往南傳往中東地區,後來經腓尼基人由海路傳入歐洲,所以嚴格來說,位處中東的約旦應該有著相當久遠的葡萄酒歷史。

Zumot Group 是約旦的一個酒業與食品集團,最早是從 1954 年開始,不過那時候 Zumot 家族的主人 Bulos 只是以種植葡萄,然後賣給別人當作主業。

直到1987年,Zumot家族才開始酒類的生產與販售,不過這時候仍然是以蒸餾酒類為主。直到1995年,Zumot家族才開始在 Madaba 區種植專門拿來釀酒的國際葡萄品種。

Zumot Saint George Cabernet Sauvignon Pinot Noir 2008 Madaba Vineyard

蠻奇特的混調品種,即便在新世界充滿大量實驗作品的地方也很少見到這樣的組合。

酒色中等,呈現紅寶石與石榴石的顏色。

有著藍莓、草莓、覆盆子的新鮮莓果味道。隨著時間經過,莓果味道變得更佳的明顯,也出現了一些花香,不過淡淡的青椒味道並沒有較為散去。

入口有覆盆子、黑胡椒、香料與些許花香。酒體與香氣不甚厚實,或許跟熟成時間或者跟葡萄藤的年紀有關。

泰國的葡萄酒產業

一般而言,適合生產葡萄酒的緯度大約是在 30~50 度之間,但泰國卻推翻了這個規則,開始生產起葡萄酒來,同時泰國人也把他們這種不在緯度 30~50 度之間生產的葡萄酒稱作 "new latitude wine"。為了避免葡萄成熟後風味不足的問題,所以葡萄園多半在山上或者河湖邊,希望藉由水氣或者高度來調節過熱的氣溫。雖然如此,但在泰國的葡萄依舊可以達到一年兩熟的程度,這應該是泰國的葡萄酒生產者所需要面對的嚴苛問題。

泰國目前所生產的酒類,大約只有20%屬於葡萄酒(約110萬瓶/年),而其中的80%都是紅酒。所生產的葡萄酒當中,約有1/3都外銷,主要銷往德國、斯堪地維尼亞、香港、中國與台灣,其中 Siam winery 的酒大概有 70% 都是外銷到其他各國去。在泰國酒稅非常的重,國內生產的要課200%,國外進口的要課360%。但因為澳洲酒是主要泰國國人消費的進口葡萄酒(約佔35%),所以泰國政府在2005年跟澳洲簽訂FTA時,便將澳洲酒的進口關稅從原本跟其他各國一樣的51%以每年4%的幅度逐步調降,預計在2015年將會變為0關稅。

Chateau de Phayayen Shiraz 2009

Chateau de Phayayen 位處曼谷的東北方約兩百公里的山上,海拔約有 400m 以上。

很遺憾地這款酒應該是保存不佳,開瓶倒出之後可以發現酒液混濁,還有衝鼻的俗豔氣味,像是熟爛的芭樂、廉價的香料巧克力、壞掉的梅果類香味,還有著不舒服的植物葉子嗆鼻味道與硫化物氣息。入口更有如一場災難,讓人難以下嚥,這大概是第一次這麼明顯感受到葡萄酒壞掉的樣子,與其豔麗帶有粉紅色調的紅寶石色澤相當不搭調。

雖然放到第二天之後,可怕的氣味變得比較弱,也出現了仙楂的味道,但還是令人難以接受。

Siam Winery Monsoon Valley Shiraz 2004 Hua Hin Hills Vineyard

Siam Winery的葡萄園都在 Hua Hin Hills 的 Monsoon Valley,此地位在曼谷西南方約一百多公里處,海拔約 200~300 公尺左右,另外在東南方有個湖泊可以稍微調節溫度。Siam酒莊前應該使泰國最為首屈一指的酒莊。

雖然相較於 Chateau de Phayayen 處在比較南邊,但是這款酒明顯地做得比前者好(或許應該是Chateau de Phayayen 那瓶酒有點問題的關係)。中等酒色,稍稍偏淡,石榴石與紅寶石色澤。黑莓、黑櫻桃、黑胡椒,另外還有香草與焦糖氣味;放在1000~2000公升的大桶中熟成,所以也沒有太過度的木桶味道。入口的感覺沒有一般 Syrah 那樣的強勁,新鮮的草莓與覆盆子莓類香味,還有黑胡椒味道。還滿容易入口,可惜的是尾韻不夠長。

喝過這款酒也就不難想像為什麼歐洲人會願意進口泰國酒了,不似澳洲那樣的重口味,但又能帶來不同於隆河區的感受。

日本

相傳日本在繩文時期就有飲用葡萄發酵飲料的習慣,但這個論點一直缺乏確切的物證。而目前有確切證據顯示種植葡萄與釀酒的紀錄應可追朔到西元718年,在甲州勝沼一帶,不過這時後釀酒是否拿來飲用則不得而知。開始有飲用葡萄酒的紀錄則要到西元16世紀,但對日本人來說,把葡萄酒漸漸融入生活中則是到明治維新之後的事情了。

因為明治維新之故,再加上日本地處緯度剛好適合種植釀酒葡萄,所以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也開始種植葡萄與釀酒的事業,目前最為有名的區域大概就屬甲州一帶,而最有名的葡萄品種應屬 Muscat Bailey A (為川上善兵衛將 Bailey 與 Muscat Hamburg 混種而成)以及甲州特有種葡萄兩者。甲州葡萄因為漫畫的關係所以在台灣的知名度反而不低,這次也很幸運地可以託Tomo桑帶了兩瓶來。

Sapporo 長野 Merlot Cabernet 2004

Sapporo 成名是因為啤酒,不過近年來他們也開始跨足葡萄酒事業,在北海道、山梨、岡山、長野都有葡萄園。

中等石榴石色澤。黑醋栗、皮革、橡木桶、線香與花香氣味。入口有黑櫻桃、黑胡椒、皮革風味。酒體中等、單寧明顯略為偏高、酸度中等。相當平衡的一款酒,不論是品飲、搭餐都很適合,不過總覺得缺少些驚奇感,就跟日本人的中規中矩一樣。

Chateau Mercian 2009 甲州きいろ香

因為漫畫而大名鼎鼎的甲州黃色香。這款酒是用富永敬俊博士(2008/6/8過世)改良的甲州葡萄所釀製,和一般甲州葡萄的差異在於有更明顯的柑橘類香味,第一個年份為2004。

Chateau Mercian 算是日本最早的酒莊,於1877年開始種植葡萄,1949該酒莊第一款酒問世,1998年的時候還找來了Chateau Margaux 的manager指導。

偏淡的金黃色帶有綠色色澤。香氣也稍稍偏淡,除了礦石味道之外,柑橘、桃子與蜂蜜的味道偏淡,雖然可以感受到其優雅的風格,但夾雜著一些潮溼布料的味道有點衝突。

高酸度,鳳梨、柳橙與些微的礦石味道。口中香氣延續性不錯。

勝沼醸造株式会社 御坂 MISAKA 甲州樽発酵 2008

勝沼醸造株式会社位在甲州市勝沼町,主要有三片葡萄園,以種植國際葡萄品種為主,另外還跟當地的葡萄農簽約種植甲州葡萄(約 2.7 公頃)。使用木桶是這款白酒的特色,且用得非常適當,保有甲州葡萄的風味與風土的特色。

中等金黃色。香氣中等,主要呈現木桶香氣風格,另有鳳梨與一些礦石與煙燻味道。後來還出現一些乾果、梅子香味。

口中香氣沒有嗅聞時那麼濃烈,但酒體仍屬中上。鳳梨、木桶、淡淡的香草與礦石味道。尾韻有一些奶油味。尾韻的酸度稍微太過銳利,這大概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但整體而言,同樣是甲州葡萄所釀製,我個人覺得這款做得比前者的甲州黃色香來得好。

奧地利

奧地利以生產白葡萄酒為主,其風格跟鄰近的德國、匈牙利很接近,唯獨所種植的葡萄品種不太一樣。奧地利約有四千年的葡萄種植歷史,但釀製葡萄酒的技術與飲用葡萄酒的習慣則可能是在羅馬帝國擴張的時候才被帶入這塊土地。或許因為過去技術貧乏的關係(不太確定),一直到16世紀之後釀酒與飲酒的風氣才開始有明顯的成長。

不幸的是十七世紀先因戰亂與重稅的關係,再到十九世紀黴菌的感染影響,奧地利的葡萄酒工業一直沒辦法在世界舞台上好好表現。1872年的葡萄根瘤蚜蟲病(phylloxera)更是重創奧地利,這也使得奧地利種植的葡萄品種大洗牌,讓Grüner Veltliner這種比較容易照顧的品種成為主流,也因此奧地利的葡萄酒工業轉向大量生產便宜葡萄酒,然後輸出到以德國為主的其他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地利因為這樣的方針而成為世界第三大的葡萄酒生產國。

不過這樣的方針後來也讓奧地利自食惡果,因為Grüner Veltliner品種雖然容易種植,但要有好品質卻不容易。當兩次的世界大戰過去,四海昇平的時代來臨,消費者開始從便宜大碗逐漸轉變成對品質越來越要求。所以不肖的酒商就在酒中加入二甘醇來讓酒喝起來更加厚實,而且因為同樣是醇類(酒精=乙醇),所以也很難檢驗出來,不過夜路走多總是會遇到鬼,1980年就爆發了葡萄酒防凍劑醜聞(二甘醇常用來做為防凍劑),又是重創奧地利的葡萄酒工業。(怎麼聽起來很像台灣的塑化劑事件... 囧rz)

Weingut Gesellmann Opus Eximium Cuvee No.7 1994

R0018934
Gesellmann 這家酒莊相當古老,最早的紀錄可以回推至1767年。而在1988年推出 Opus Eximium 系列,與1992年推出Bela Rex後名聲更是響亮,儼然成為奧地利的膜拜酒款(cult wine)。Bela Rex 為國際品種所釀製,而 Opus Eximium 以及後來推出也很有名的 G 系列卻都是用當地品種釀製,充分展現奧地利不但可以做出絕佳的國際品種紅酒,同時也具有將當地品種推上國際舞台的實力。

Opus Eximium 系列後頭的編號即代表這款酒為第幾個製作年分,比方說 1988 年就是 Cuvee No.1,而這次品飲的 1994 年分就是 No.7。

石榴石顏色,略帶有茶色。木質氣味、老舊煙燻皮革、醃李子與許多的陳年風味。入口非常的平衡且結構平穩,沒有因為 16 年的時光流逝而衰敗,口中風味與鼻子所聞到的相當一致,且口中餘韻悠長。

英國

早在羅馬帝國時期,葡萄種植就已經傳入英國,但葡萄的產量以及釀酒的產量與品質卻因氣候關係而一直起起落落。然而,拜近年來地球暖化之賜,歐洲適合種植葡萄釀酒的區域越來越往北擴張,使得英國釀酒產業得以更蓬勃發展。事實上早在近年地球暖化問題出現的很久很久之前,英國就開始有種植葡萄的紀錄,當然,這也是因為羅馬帝國擴張之故,使得在現今的林肯郡(Lincolnshire)也有葡萄種植。因為葡萄園稀少且產量不穩定之故,所以在二十世紀前英國的葡萄酒給自己的國民喝都不夠,這也促使英國在當時變成葡萄酒最大進口國。

不過在1860,英國皇室大砍進口稅金(83%)之後,重創了英國的葡萄酒生產業,因為優質的法國(或其他國家)葡萄酒根本就把英國產葡萄酒打趴在地上,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許多葡萄園便改種麥子,並且糖也改為配給(在當時因為葡萄經常不夠成熟之故,所以英國葡萄酒在釀製過程中允許加糖),使得英國的葡萄酒產業鏈日落西山。

到20世紀後期,約1970年代,因為德國甜白酒的興起才讓英國的葡萄種植與釀酒開始有所起色,雖然因為氣候關係,平均的品質仍然很難跟其他國家相比。進入21世紀後,因為暖化、食物里程(food miles)觀念的興起,再加上種植葡萄的經濟效益(每英畝約可收益三四千英鎊,和種植麥子的三四百英鎊差距甚大),有越來越多的葡萄園產生。此外,英國的葡萄酒也開始在國際市場上發光,在2004年的歐洲氣泡酒大賽中,英國拿下前十名中不少的名次,更是激勵英國酒莊往氣泡酒的方向發展。

目前英國主要種植釀酒葡萄的區域是在東南邊靠近海邊的區域,或許這塊區域在很久很久之前跟法國香檳區是相連在一起-所以土質相當 類似,同屬白堊土,也因此英國的氣泡酒也隨之相當有名。

Nyetimber Blanc de Blanc 2001

淡稻草顏色,稍帶綠色色澤。氣泡細小且充滿活力,維持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以上。

香氣中等。梨子、蘋果、梅子、奶油、淡淡的蜜香、石頭,還有一些酵母味道。
入口有檸檬、淡淡的酵母、蘋果、鳳梨、石頭。酸度很高且跟香氣一樣持續很久,但不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當氣泡沒了之後也可以打趴一堆Chardonnay白酒。

美國東北部

講到美國葡萄酒,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加州,然後是奧勒岡跟華盛頓。但實際上美國許多地方都有生產葡萄酒,只是在西岸的這三個聯邦州較為得天獨厚。在東北部因為大西洋洋流之故,所以天氣較同樣緯度的西岸較為酷寒,冬天來個幾場暴風雪都有如家常便飯。

這次品飲的兩款紐約州的白酒,都是來自Finger Lakes區。Finger Lakes 位在紐約州的西北邊,原本為多條由南往北注入Lake Ontario的河流,後來在約一百萬年前的冰河時期,由現今加拿大Hudson Bay的冰河大舉擴張南下侵入這些河川谷地,冰河退縮之後卻也把這些河川堵死而變成現今的 Finger Lakes。Finger Lakes 夏季高溫可達28度,比起紐約州中部要來得溫暖,夜晚也能保有16度的低溫,適合葡萄生長。此AVA比較大的問題大概就是土質,因為冰河推積的關係,帶來多種類的土質,但同時也有許多黏土,多少影響了排水。

Casa Larga Finger Lakes Viognier Reserve Limited Release 2006

中等金黃色。香氣略為明顯,洋槐花、蜂蜜、忍冬、杏桃、淡淡的甘蔗甜味。

入口的味道稍淡一些。洋槐花、未熟的杏桃、白胡椒、淡淡的蜂蜜味道。酸度中上,但尾韻出現一些柑橘類果皮的苦味,略為可惜。

Casa Larga Finger Lakes Riesling 2009

淡金黃色。香氣中等但令人感覺鬆散,鳳梨、蜂蜜,以及淡淡的花香、礦石與汽油味道。

高酸度。口中有柳橙、蜂蜜、礦石與汽油味道。有點類似德國 Riesling 的風格,或許是土壤的關係,所以沒有像德國那樣的濃郁複雜。

加拿大 Osoyoos Larose

提到加拿大葡萄酒,可能大家都會先想到有名的冰酒。加拿大以混種的 vidal 葡萄釀製了許多物美價廉的冰酒行銷全世界,另外也有一些高品質的Riesling所做成的冰酒,但加拿大的紅酒實力也不容小覷。Okanagan Valley 地處內陸,遠離海邊約有200公里以上的距離,類似大陸型氣候外加有湖水調節營造出適合種植葡萄的條件,降雨不多,夏天高溫可逼近攝氏30度,夜晚也只有約15度不到的氣溫,讓葡萄足以成熟,同時兼具不錯的酸度。

Osoyoos Larose位在 Osoyoos Lake (跨美加兩國) 北邊的 Oliver 鎮上,為波爾多的 Groupe Taillan 與加拿大的 Vincor International 兩個集團一起創立,vincor International 最早的歷史可以推至1874年(ref 1, ref 2, ref 3),目前為 Constellation 這個全球最大的葡萄酒集團所擁有;而 Groupe Taillan 則是擁有 Gruaud-Larose 這個波爾多評級酒莊的母企業。

Osoyoos Larose Le Grand Vin 2006

R0018936

表現非常好的一款酒,外觀是略深的石榴石顏色。奶油、黑莓、溼草地、巧克力、香草、松露、奶香、花香非常豐富,尤其隨著醒酒時間拉長,更能聞到越來越明顯的花香。入口單寧感明顯,非常大量且紮實。有黑莓、些微青椒,以及濕土壤的氣味。

葡萄酒的發源地--喬治亞

喬治亞位在高加索山區域,當地人種植葡萄的紀錄約在西元前9000~7000年間,而在西元前6000~5000年就有釀製葡萄酒的紀錄。Saperavi為當地高加索山的原生葡萄品種,也有可能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葡萄品種之一。然而因未釀酒技術的落後以及過去未開放之故,喬治亞的葡萄酒一直難登大雅之堂。但隨著蘇聯瓦解與對國際開放,導入新的釀酒技術後,喬治亞的葡萄酒也開始迎頭趕上。前些日子Nina帶了幾位喬治亞的酒莊代表來台灣,藉由品酒會來推廣喬治亞的葡萄酒,雖然不少的品像仍然落後於其他國家,但也可發現酒莊的用心,不過,依舊是先前喝過的 Georgian Legend 最令人印象深刻,所以這回仍然是拿它來展現喬治亞的葡萄酒實力。

Georgian Legend 2003

偏深的紅寶石色。巧克力、老茶葉、焦糖、八角、濕土壤、溼葉子、花香、菸草氣味。入口的單寧感依然感受明顯,黑莓、師土壤、木頭與濕草地味道。跟前幾次的經驗差不多,很紮實且有特色。